□蒋璟璟
近日,媒体梳理发现,多地解禁中华田园犬,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。据悉,广州、深圳、长沙等地陆续将中华田园犬移出《危险犬只目录》。2024年11月,中华田园犬在深圳被解除禁养;2025年1月,广州发布通告,危险犬名录中取消了中华田园犬(土狗);2025年6月,长沙多方人士等经过热烈讨论后一致认为,可以将中华田园犬(土狗)移出《危险犬只目录》。(大河报)
城市治理狗患的历史,是“恶犬伤人”的肇事史,也是规则完善的法治史。从最初的运动式扑杀,到以地方立法的形式,来推动市民合规养犬。这个过程,并不总是一步到位的,而是动态修正的。有段时间,放任不管,犬患漫溢。之后,又有段时间,各地竞相加码严管,所谓“最严限犬令”此次彼伏。一些案例中,滋事恶犬,居然不在当地禁养清单中。而另一些案例里,某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犬只,也被“一禁了之”。其中,中华田园犬,每每被提及、被热议。
需要说明的是,除了一些公认的温和犬只和烈性犬只,还有大量“中间犬只”是“待遇”待定的。这里面,最典型的,就是被俗称为土狗的中华田园犬。对这类犬只,是禁是放,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选择,甚至同一个城市,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选择。比如说,若是某地土狗伤人事件高发,民怨滔天、重压之下,自然就“收”得紧了些。若是一地多年未见土狗“犯案”,自然也就有了空间可以“降级管控”、移出黑名单了。
多地宣布对中华田园犬“解禁”,并不适合泛泛解读为“治理的进步”,也不必非要说成是“土狗被正名”。说到底,这其实是一个审时度势与价值取舍的问题。一方面是民间对中华田园犬的朴素情感以及客观存在的饲养需求;另一方面,则是大众对于“公共安全”的广泛关切——前者要求管理精细精准、少些误伤,后者则要求多些安全冗余、确保万无一失。反正都是“两可”,哪一方的民意基础更扎实,职能部门就“顺势而为”偏向哪端,很务实、很讨巧。
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城市关于犬只的管理,往往有着很强的择机性、周期性。恶性事件发生后,就管得严一点,甚至有矫枉过正之嫌,一副“宁可错杀,不可轻纵”的架势;若是“平安无事”久了,那么犬只登记、强制免疫、“不栓绳”处罚之类的规范,也就麻痹大意不当回事了……人祸时常放大了犬患,治患的板子,又不可避免打在犬身上。置于这种摇摆的、折返跑的管理模型内,中华田园犬等“中间犬只”其实是最伤的。
要是都严格管理、规范养犬线上最大的配资平台,那么土狗自然也是可以解禁的。而若总是阶段性失管、放任,那么“一放就乱”,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,大概率是难以避免的宿命。
掘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